18只猫成海鲜摊“掌柜”:萌宠经济撬动传统市场新活力
18只猫成海鲜摊“掌柜”:萌宠经济撬动传统市场新活力
近日,广西南宁市淡村市场内一家海鲜摊因18只“三代同堂”的猫咪成为网络焦点。这些毛色各异的猫咪或蹲在鲅鱼堆上打盹,或跳上电子秤“称重”,甚至用肉垫按住价格键“撒娇”,将传统海鲜摊改造成“猫咖式”治愈空间,日均销量从百余斤飙升至数百斤,成为中小商户转型的鲜活样本。
从流浪猫到“掌柜”:十年爱心编织的温暖故事
摊主阿强与猫咪的缘分始于十年前。最早是一只三花母猫常在摊位后抓老鼠,后来生下幼崽,阿强便用旧棉絮在摊位后搭起“猫掌柜宿舍”。如今,这个“家族”已扩展至18只猫:玳瑁猫“警卫”蹲守螃蟹箱,黑白猫“巡逻员”穿梭人群防小偷,断尾三花猫则化身“推销员”,用爪子扒拉新鲜海蛎子吸引顾客。清晨开市时,“猫奶奶”会率先跳上柜台巡视,幼崽们在鱼堆间嬉戏,形成独特的营业风景。
萌宠经济:低成本撬动高流量
猫群的加入彻底改变了摊位的运营逻辑。原本日均销售小龙虾一两百斤的摊位,如今销量翻番,甚至出现“顾客为撸猫专程跨城而来”的现象。
- 情感共鸣驱动消费:心理学研究表明,与动物互动能促进催产素分泌,降低焦虑感。早市阿婆摸“猫奶奶”的耳朵,上班族逗弄柜台上的小奶猫,带娃家庭为喂猫主动购买虾仁——这些互动将“买海鲜”转化为“疗愈体验”。
- 社交裂变扩大影响力:大学生小林拍摄的猫咪视频获千万播放,评论区满是“求地址”的留言;宝妈分享“为喂猫多买两斤虾”的日常;外国游客惊叹“这里的猫比卢浮宫的还幸福”。数据显示,超60%的顾客因短视频“种草”慕名而来,形成“线上传播—线下打卡—二次创作”的闭环。
- 信任背书提升竞争力:顾客普遍认为“猫愿意待的摊位,海鲜肯定新鲜”。老顾客张阿姨表示:“有次城管来检查,看到猫把摊位角落的鱼碎舔得干干净净,直夸这是‘最尽责的清洁队’。”
低成本高回报:中小商户的转型密码
阿强的模式为传统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思路:
- 场景重构:将“交易场所”升级为“治愈空间”。猫碗、猫窝与海鲜筐交错摆放,形成“市井烟火气+萌宠治愈感”的独特场景,契合年轻人追求“松弛感”的需求。
- 成本可控:相比装修升级或降价促销,收养流浪猫的成本极低。阿强仅需提供猫粮、猫砂和定期驱虫,而猫群带来的销量增长远超支出。他透露:“每天多卖几十斤海鲜就能覆盖成本,实际增量是预期的三倍。”
- 品牌化运营:招牌上新增的“18只猫掌柜,等你来撸”成为文化IP。未来,阿强计划推出猫爪印包装袋、猫咪主题海鲜礼盒等衍生品,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。
市场新生态:从“功能消费”到“情感消费”
淡村市场的变化折射出消费趋势的变迁。在物质丰富的当下,消费者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。阿强的海鲜摊通过“萌宠+市井”的跨界融合,创造了独特的消费体验:程序员小张加班后专程来摸猫,称“看它们打盹比刷短视频治愈”;带娃家庭为喂猫主动购买海鲜,实现“让孩子多吃鱼”的愿望;甚至有顾客因猫咪的“推销”尝试了从未买过的海蛎子。
专家点评:温暖商业的启示
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家指出,阿强的模式本质是“温暖商业”的实践——通过解决流浪动物安置问题,同时为商户创造经济价值,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。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海鲜市场,也可推广至餐饮、零售等行业,为传统业态注入人文温度。
如今,阿强的摊位已成为淡村市场的“网红地标”。清晨五点,18只猫咪列队等待投喂;开市后,它们或卖萌或“工作”,为繁忙的市场增添一抹柔软。正如网友评论:“不知道该先买海鲜还是先撸猫”——这或许正是商业最美好的模样:在烟火气中,人与动物、情感与利益,实现了最温暖的共生。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