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写作 >

从间谍线人到考公考生:一场由恐惧驱动的人生转向​

发布时间:2025-08-20 15:44:29来源:
“每次听到警笛声都浑身发冷,总觉得下一秒就会有人来敲门。” 回忆起那段给境外间谍充当线人的日子,28 岁的陈默(化名)至今仍心有余悸。这个曾在某科研机构担任行政助理的年轻人,因一时贪念卷入危害国家安全的漩涡,最终在恐惧中辞职,试图通过考取公务员改写人生轨迹,却终究难逃法律制裁。
一条 “兼职信息” 背后的深渊
2022 年初,陈默在浏览某兼职论坛时,被一条 “高薪收集行业动态” 的信息吸引。对方自称 “海外投资顾问”,提出以每条信息 500 至 2000 元的价格,向他购买所在单位的会议纪要、项目进展等 “非涉密资料”。“当时刚交了房租,手头很紧,对方说只是做市场分析,不会涉及敏感内容。” 陈默坦言,最初他仅提供了公开可查的行业报告,对方却不断暗示需要 “更内部的信息”,并将单次报酬提高到 5000 元。
在金钱诱惑下,陈默的防线逐渐松动。他利用工作便利,偷偷拍摄未标注密级的项目台账,甚至在会议室垃圾桶里捡拾废弃的讨论草稿。半年时间里,他先后向对方传输 13 份材料,获利近 8 万元。直到某次对方要求他设法获取某涉密实验室的人员名单时,陈默才猛然惊醒 —— 自己可能成了间谍的帮凶。“那几天整夜失眠,满脑子都是新闻里间谍被抓的画面。” 他发现对方的社交账号突然注销,联系电话也变成空号,这种莫名的 “断联” 让恐惧瞬间淹没了他。
辞职考公:一场徒劳的 “自我救赎”
2022 年秋,陈默以 “个人发展” 为由仓促辞职,带着积攒的钱回到老家。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,删除了所有与 “海外投资顾问” 相关的记录,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。“总觉得周围人看我的眼神不对劲,走在路上都怕被监控。” 为了寻求心理安慰,他决定报考国家安全机关的公务员岗位。
“当时想着,如果能进入体制内,或许能证明自己想改过自新。” 陈默购买了大量备考资料,每天学习 12 小时,笔记写满了 6 个笔记本。他刻意关注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,越学越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。2023 年国考报名时,他填报了某地区国家安全局的职位,笔试成绩优异,却在资格复审阶段因 “个人经历存疑” 被淘汰。
这次失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陈默意识到,隐瞒的过往就像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爆。2023 年 3 月,他主动来到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自首,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行为。经核查,他提供的材料中虽无明确涉密信息,但部分内容涉及科研单位内部工作秘密,已对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危害。鉴于其有自首情节且未造成重大损失,相关部门依法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,但他的考公资格被终身限制。
警示:看似 “无伤大雅” 的信息也可能触红线
“很多人以为只有泄露标密文件才会触犯法律,其实不然。” 参与案件办理的检察官李敏表示,像陈默这样的 “初级线人” 往往被间谍以 “兼职”“调研” 为幌子拉拢,从收集公开信息逐步过渡到窃取内部资料。据国家安全机关统计,2022 年以来,全国侦破的间谍案中,30 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 42%,其中近半数是像陈默这样的普通职场人。
某高校国家安全研究院教授张伟指出,陈默的经历折射出年轻人对国家安全认知的盲区。“他们可能觉得传递非涉密的工作信息不算大事,却忽视了这些信息被境外势力整合分析后,可能拼凑出敏感内容。” 他建议,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国家安全培训,尤其是科研、军工等敏感行业,要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。
如今的陈默在一家民营企业做后勤工作,月薪 3000 元。他主动退还了所有非法所得,手机里存着《国家安全法》全文,时常翻出来告诫自己。“考公失败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,让我明白有些错误一旦犯下,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。” 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警醒更多人:“天上不会掉馅饼,那些看似轻松的‘兼职’,可能是通往深渊的入口。”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