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网友“破防”背后:当《南京照相馆》撕开历史遮羞布
发布时间:2025-08-09 15:00:04来源:
2025年暑期档,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以19亿元票房和豆瓣8.6分的成绩引爆舆论场。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,通过一家照相馆内普通人的命运,将日军暴行与人性光辉交织呈现。然而,随着影片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陆续上映,日本右翼势力发起了一场荒诞的“历史否认战”,其言论之荒谬、手段之卑劣,再次暴露了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系统性逃避。
一、右翼“破防”:从质疑数字到否定存在
影片上映后,日本网民在社交媒体掀起“质疑狂潮”:
- 人口数据造假:部分账号声称“1937年南京仅20万人口,不可能屠杀30万人”,却无视战前南京人口超百万、战时难民涌入后达五六十万的史实。日方引用的“20万”数据,仅是日军占领后单方面登记的难民区人口,连日本学者都承认“这一数字连南京城区的三分之一都不到”。
- 动机恶意揣测:有网民宣称“中国强调30万遇难者是为碰瓷广岛核爆死亡人数”,将反人类罪行与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结事件相提并论。事实上,广岛核爆是战争末期的军事行动,而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有组织、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行为,二者性质截然不同。
- 证据全面否定:面对留守南京的西方外交官日记、红十字会埋尸记录、日军士兵供词等铁证,右翼势力竟声称“外国媒体未目睹屠杀”“日军物资匮乏无弹药杀人”,甚至污蔑幸存者证言为“虚构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日本极右翼政党参议员初鹿野裕树公然宣称:“日本军队是世界上最有绅士风度的军队,恪守‘不烧、不奸、不杀’三戒。”
二、历史修正主义:从教科书篡改到舆论操控
日本右翼的“破防”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历史修正主义的结果:
- 教育系统沦陷:日本教科书持续删除“慰安妇”“细菌战”等内容,将侵华战争定性为“日中战争”,将南京大屠杀降级为“南京事件”。2025年,极右翼政党“参政党”在国会获14席,其党魁神谷宗弼鼓吹“拥核论”,并否认南京大屠杀。
- 舆论战升级:日本外务省曾向中方递交外交照会,要求将《731》电影中的“731部队”改称“旧日军防疫部队”,并删减70%敏感内容,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。此次《南京照相馆》风波中,日本网民通过海外IP组织180万条模板化举报,污蔑影片“血腥影响青少年”“破坏中日友好”。
- 政治庇护历史罪人:日本政客长期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,将二战战犯塑造成“英雄”。2025年,日本驻上海总领馆发布“安全警告”,渲染“反日情绪风险”,要求在华日本人“避免公开说日语”,进一步暴露其心虚。
三、真相的回响:从银幕到现实的抗争
面对右翼的疯狂反扑,中国社会以多元方式守护历史真相:
- 艺术突破:《南京照相馆》导演申奥摒弃传统抗战片“人性化日军”的叙事,首次将侵华日军全员塑造为“纯粹的恶”。影片中,日军摄影师用白米饭喂小狗却对尸体视而不见,一句“不听话的狗”将侵略者的伪善与残暴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- 民间共鸣:南京家长携子女观影,九岁男孩当场撕毁珍藏的日漫卡片;五岁女孩哭问“中国变强了吗?我长大要当兵”。影片在埃及上映时,观众呼吁“真相应被全球知晓”;乌克兰观众痛斥“日军比纳粹更残忍”。
- 法律捍卫:上海法院曾以“侵害英烈名誉罪”判刑否认历史者,释放立法捍卫真相的信号。2025年,中国驻日使馆宣传帖遭数万条攻击性留言刷屏,但中国网友以“历史不会因否认而消失”强势回应。
四、历史的重量:从遗忘到铭记的必经之路
德国因《辛德勒名单》等影片获国际尊重,因其通过“华沙之跪”、赔偿清算彻底反省;而日本政客仍参拜靖国神社,拒拆用238块劫掠中国石材建造的“八纮一宇塔”。正如拉贝之孙所言:“这不是仇恨,是必须记住的教训。”
《南京照相馆》如同一面高悬的镜子,照见逃避历史者的恐惧与守护真相者的勇气。当日本右翼质问“为何总提旧事”,银幕内外无数观众用眼泪与掌声作出回答:有些记忆必须被铭记,有些真相不能被遗忘。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辈人手中,每个人都是那个“保存底片”的人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