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写作 >

假院士假参事招摇撞骗被拆穿:权威崇拜与监管之困下的社会警示

发布时间:2025-08-10 11:33:41来源:
2025年8月,两起假冒权威身份的骗局接连被戳破——阮少平冒充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、余鹏翔假借“国务院参事”身份,长期混迹于教育、医疗、商业等领域,最终因媒体曝光和官方核查现出原形。这场持续数年的“头衔骗局”,不仅撕开了社会对权威盲目崇拜的伤疤,更暴露出监管机制在身份核验、责任追究等环节的深层漏洞。

骗局轨迹:从“院士”到“参事”,虚假光环下的“跨界表演”

阮少平的行骗轨迹堪称“教科书级”:自2023年起,他以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身份频繁现身广东、甘肃等地,足迹遍布中小学、医院、酒企甚至国际教育机构。2024年2月,广州某小学开学典礼上,他身着正装发表演讲,宣称“要牢记英雄牺牲”;同年9月,广东惠州一所小学将其聘为“课程导师”,并在官方公众号发文盛赞其“学术造诣”;2025年7月,他甚至以“火神山医院政委”身份参与某教育机构活动,虚构“抗疫功勋”经历。

余鹏翔的骗术同样“多元”:2024年12月,他以“国务院参事”身份在深圳供应链峰会上致辞;2025年3月,自媒体仍称其为“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荣誉会长”;更荒诞的是,他同时伪造“国务院前文化巡视员”“中国素质教育协会荣誉主席”等头衔,在“数智中医发展大会”等场合大谈政策,甚至被企业包装为“民族品牌出海顾问”。

两人的共同点在于:通过堆砌虚假头衔、虚构履历,精准拿捏社会对“院士”“参事”等权威身份的信任,将学术光环转化为牟利工具。据不完全统计,阮少平至少参与20余场公开活动,余鹏翔的虚假身份则出现在至少5省的行业论坛中。

暴露问题:头衔崇拜、审核缺位与监管滞后

1. 机构审核形同虚设:从“查证”到“背书”的异化
多所学校、医院的“受骗经历”揭示了审核机制的荒诞。广东惠州某小学工作人员称,阮少平是“内部人员朋友”,未核实身份便聘为导师;广州某医院领导对其“院士”头衔深信不疑,甚至在官网发布调研新闻;深圳供应链峰会主办方仅凭“介绍信”便邀请余鹏翔致辞。更讽刺的是,部分机构在骗局曝光后紧急删除宣传内容,却无人追究审核责任。

2. 社会心理:权威崇拜下的“集体无意识”
“院士”“参事”作为学术与政策的顶级符号,天然具备公信力。阮少平深谙此道:他不仅伪造中科院院士身份,还虚构“中医世家传人”“古法针灸传承人”等标签,利用传统医学的群众基础增强可信度;余鹏翔则通过“抗疫英雄”“文化巡视员”等人设,迎合社会对正能量偶像的需求。这种“头衔叠加术”使公众陷入“光环效应”,甚至对质疑者冠以“不尊重权威”的道德指责。

3. 监管滞后:从“事后追责”到“事前防御”的缺失
尽管《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会议活动须知》明确禁止院士参与商业活动,但针对假院士的处罚机制长期空白。我国刑法虽规定“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”,但实际案例中,涉事单位往往以“疏忽”推责,造假者仅被口头警告或罚款。余鹏翔的骗局持续至2025年,正是监管“宽松软”的典型写照。

社会反思:如何筑牢“防骗防火墙”?

1. 机构:建立“身份核验刚性机制”
教育、医疗等领域应将“头衔核验”纳入活动审批前置条件,要求邀请方通过官方渠道(如中科院官网、国务院参事室公示名单)确认身份,并留存书面记录。例如,广东某小学在骗局曝光后宣布,未来将要求受邀者提供“院士证书编号+单位盖章确认函”双重证明。

2. 公众:培养“质疑与求证”的理性思维
社会需破除“权威不可质疑”的思维定式。媒体应加强科普,例如通过“院士身份查询指南”“参事职责解读”等内容,帮助公众识别虚假头衔;学校可开设“批判性思维”课程,引导学生对“名人演讲”“专家指导”保持审慎态度。

3. 监管:完善“全链条追责体系”
法律层面,建议将“伪造院士/参事身份”纳入诈骗罪量刑范畴,提高违法成本;行政层面,建立“假头衔黑名单制度”,对多次邀请造假者的机构进行通报批评;技术层面,推广“区块链身份认证”,通过不可篡改的数字凭证杜绝身份造假。

结语:祛魅“头衔”,回归价值本真

阮少平、余鹏翔的骗局,本质是社会对“符号价值”的过度追逐。当一所小学将“院士站台”视为办学亮点,当一家医院把“参事指导”当作宣传噱头,当一场商业活动靠“权威背书”吸引流量,学术与政策的公信力便被异化为交易筹码。

真正的权威,从来不是头衔的堆砌,而是专业精神的沉淀;社会的进步,不在于对“院士”“参事”的顶礼膜拜,而在于对真理与事实的坚守。唯有祛除“头衔崇拜”的浮躁,筑牢“身份核验”的防线,才能让学术回归纯粹,让社会重拾诚信。
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